2025貴州能讀烹飪專業的中專學校有:貴陽鐵路工程學校、貴州旅游學校、安順職業技術學院(中職部)、貴州航空工業技師學院烏當校區等中專學校。
一、2025貴州能讀烹飪專業的中專學校名單匯總
序號 | 中專學校名稱 |
1 | 貴陽鐵路工程學校 |
2 | 貴州旅游學校 |
3 | 安順職業技術學院(中職部) |
4 | 貴州航空工業技師學院烏當校區 |
二、2025貴州能讀烹飪專業的部分中專學校簡介
1、貴陽鐵路工程學校
貴陽鐵路工程學校簡介貴陽鐵路工程學校創建于1984年7月,其前身是鐵道部第五工程局黨校,創建于1979年,1999年鐵五局黨校與貴陽鐵路技工學校合并,2004年黨校更名為中鐵五局(集團)培訓中心,現我校為國家重點高級技校,省級重點中職學校,實行一套班子,三塊牌子。建校至今經歷了多次合并,幾易校名的發展歷程,一直隸屬于中鐵五局(集團)公司。 學校坐落于四季如春、風景如畫的林城---貴陽,地處城區,交通便利,環境優雅,綠蔭鋪地。校區總占地面積3萬6千多平方米,建筑面積2萬2千多平方米。是一所集本科、專科、中專、技工、干部職工培訓、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、職業技能鑒定取證和就業安置工作為一體的學校。是貴州省的省級示范單位、省級文明單位、教育先進集體,中共中鐵五局集團公司黨委授于的“黨風廉政建設先進集體”。
貴陽鐵路工程學校教師力量
建校近30年來為鐵路和地方建設發展培養、培訓了各類技術人才1萬多人,在幾代教職工的辛勤耕耘下,取得了累累碩果,桃李滿天下,為職業教育事業做出了較大的貢獻。學校在提高辦學實力的同時,不斷摸索拓寬辦學渠道,提高辦學層次,堅持走校校聯合、校企聯合的辦學路子,在貴州省建立了多個城鄉聯合辦學教學點,并與貴州大學成教院、貴州財經學院成教院聯辦,同時還是中央黨校鐵道分院的函授學區。
與中鐵五局(集團)有限公司所屬的各子、分公司簽訂了實訓、就業基地協議,并與北京、“長三角”、“珠三角”等多家大型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。學校還不斷更新管理理念,向管理要效益,于2004年通過了ISO9001:2000質量認證,為學校的發展壯大打下堅實的基礎。
我校有一支愛崗敬業,樂于奉獻,素質高,責任心強,教學能力和水平較高的師資隊伍。
18人,占25%;中級職稱37人,占52%。實習指導教師專科學歷4人,中職學歷5人,占90%;高級職稱2人,中級2人,初級6人,各占20%,20%,60%。理論課教師中“雙師型”教師40人,占56%;專任教師中能獨立制作、運用課件的教師占42%,體現了我校教師良好的實踐能力和信息化水平。
我校教師譚詩偉、吳洪靜為“貴州省技工教育與職業技能培訓協會學術委員會”基礎課教研會成員,鄧瑞新、郭樹陽為機械類教學及技能訓練教研會成員;劉健為貴州省職教學會制圖教學研究會常務理事、副秘書長,貴州省安全生產協會理事。
我校歷來重視教師培訓工作,不斷提高教師素質和業務水平。每年以“請進來”的方式邀請省內外職教專家到校進行專題講座;以“走出去”的方式,利用假期派遣教師到有關院校、工廠、施工一線進行新知識、新設備、新工藝、新方法的專業及技能培訓。
2、安順職業技術學院(中職部)
安順職業技術學院具有60多年辦學歷史,是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,國家教育部備案的全日制公辦高職院校。學校所處的安順市地處貴州省中部,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,擁有“中國瀑鄉”、“屯堡文化之鄉”、“蠟染之鄉”、“西部之秀”的美譽,是全省交通網絡發達、快速便捷的地區。全市風景區面積占幅員面積的12%以上,是國家最早確定的甲類旅游開放城市、中國優秀旅游城市、中國最美麗城市、中國十大特色休閑城市。擁有黃果樹和龍宮2個國家首批5A級旅游區和7個國家4A級旅游區。
安順職業技術學院(中職部)教育力量
擁有一支具有教授和副教授、工程師和技能大師、博士和碩士等專兼結合的近500人優秀教師隊伍。
學校大力投入實訓室和實訓基地的建設,設有國家第98職業技能鑒定所,擁有國家級、省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、省級旅游開放性實訓基地等19個。
建有VR虛擬現實協同創新中心、3D打印創意中心、智慧農業示范園,校內實訓(驗)室達162個,在阿里巴巴集團、富士康集團、黃果樹旅游集團公司等企業建立了139個校外實訓基地。
實訓儀器設備值達13000多萬元。學校現有在校生14000多人,畢業生就業率長期穩定在95%以上。
安順職業技術學院(中職部)合作交流
據2017年8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,學院實施“國內外教育交流合作計劃”,與臺灣中國科技大學、臺灣弘光科技大學、廣東機電工程學院、廣西水利電力職院等省內外10多家高校開展校際交流。
充分利用蔡官校區400畝校企合作區開展招商引資,擬與中核恒通(成都)基礎設施開發有限公司共建安順職院附屬醫院,與安順市公交總公司共建汽車檢測中心、汽車維修中心和駕校,與深圳國泰安教育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共建龍泉校區“教育港”、VR體驗中心、國際交流合作中心,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了強大的支撐。